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海宁市1769个基层党组织、36503名党员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为主要内容,突出“潮乡先锋”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活动——
开展公开承诺活动。紧密结合各领域、各单位职责和党员岗位特点,实现党组织和党员承诺、亮诺百分百,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党员全部亮身份、亮承诺、亮职责、亮典型。
创新党员志愿服务载体。先后探索创新党员“一员双岗”、“机关挂村、服务三农”、“品牌服务队”等活动载体,并建立了“568党员连心室”、“365党员志愿者工作室”等特色服务平台。
落实党内关爱制度。大力推进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党员关爱专项资金建设,共筹集专项资金(基金)1920万元,实现市、镇、村三级全覆盖,并逐步向企业延伸。
深化“创业创新·活力和谐”企业创建活动。推行“党建链与产业链并长”模式,加大“两新”组织的党组织组建力度,实现皮革、经编、家纺、太阳能四大重点产业党委全覆盖。
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办法,深化“两考一评”干部考核评价方式,探索副职领导干部提名办法,建立以目标管理、量化分析和“一表式”反馈为核心的科级领导干部年度绩效考核评价新机制。
实施“潮乡精英引领计划”。成功举办两届浙江(海宁)民营资本与海外智力对接洽谈会,大力吸引海外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前来投资创业。
海宁市委组织部负责人说,他们将围绕市委、市政府“勇立潮头、加快发展”的工作主基调,以承诺履诺为主线,以党员志愿服务为重点,以系列主题活动为抓手,使创先争优活动载体更清晰、内容更丰富、措施更扎实、成效更明显,确保创先争优活动继续向纵深推进。
如何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的发展优势?海宁市的做法是,通过“创业创新·活力和谐”企业创建活动,夯实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基础,促进企业内部管理、文化建设、人才教育培训等软实力的提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据统计,创建活动开展以来,各企业共投入1860余万元,培训企业党员和党务工作者16416人次。目前,海宁已培育26家“创业创新·活力和谐”企业和16家争创先进企业。
“企业党建工作要在生产经营中发挥引领作用,必须在企业党组织和管理层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海宁市委组织部负责人说,该市建立了企业党组织班子成员与董事会成员联合学习制度及党组织负责人列席企业管理层会议制度,以此促进企业党组织与管理层之间的双向了解。
沟通是一座桥梁。企业党组织根据真实的情况,在党员职工中开展了“为企业献一计”、“技能比武”等一系列活动,发挥党员在企业未来的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例如海宁市新艺机电有限公司的党员戴立强研究出了一套优化数控参数的方法,企业采纳后不仅生产效率提高了15%,还节约生产所带来的成本20多万元。去年,该公司25名党员共提交合理化建议107项,被采纳73项,涉及公司管理、新产品研究开发等多个方面。
值得一提的是,海宁十分注重产业链上的党组织建设。目前,皮革、经编、家纺、太阳能四大产业实现党委全覆盖。“块状经济模式下,很多相同或相关联企业集聚一起,它们之间有相互交流、一起发展的需要。产业党委恰好通过‘党建’这一抓手,得以实现资源共享,服务共给,共同提高发展水平。”海宁市委组织部负责人说,产业党组织解决了原先一家一户做不了、一家一户效益不能最大化的问题,推动了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
注重服务,是海宁产业党组织的一大特点。海宁家纺产业基地党委下设5个党支部,覆盖企业286家,共有党员245名。“不光有党委的牌子,更有服务的承诺。”该党委负责人沈金兴说,家纺产业基地党委专门建起500多平方米的服务中心,为公司可以提供信息、招聘人才和技工、组织培训等服务。
此外,海宁在企业集聚的工业园区、工业功能区,探索建立企业党员(职工)创业实践服务中心。如许村家纺产业党员创业实践服务中心以浙江颐佳爱家居用品有限公司为龙头,发挥其资金、技术等扶持作用,通过“中心+企业党组织+党员户+群众户”的联动创业机制,结对帮助带动12户党员和36户群众开办家纺企业。
自去年成功举办首届2010浙江民营资本与海外智力合作交流大会后,海宁市又于近日举办了2011首届中国海宁·长三角科技博览会暨第二届浙江(海宁)民营资本与海外智力合作交流大会,吸引众多高校院所和海内外人才前来赶“科技大集”,与当地企业一同寻找产业合作点。
在海宁看来,举办海外人才交流大会是为民企与海外人才“牵红线”。海宁市委组织部负责人说,近年来,该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重点加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为推动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为引进创新型高层次人才,海宁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意见。2009年,该市出台文件,将引进人才分为9个类别,突出对重点领域、关键岗位紧缺人才的引进培育,以及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创业扶持。去年,又出台了关于领军人才和重点创新团队建设的实施细则,同时制定加快引进培养创新型人才有关问题的解决的方法,加强完善人才奖励机制,提高了政策的可操作性。
与此同时,海宁启动了“潮乡精英引领计划”。去年,该市21家企业的技术创新团队和11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申报“潮乡精英引领计划”,7家企业的7个创新团队申报了“创新嘉兴·精英引领计划”,其中4名海外人才入选“嘉兴市创业创新领军人才”、5个创新团队入选嘉兴市级重点创新团队,1名海外人才入选浙江省“千人计划”、1个创新团队入选浙江省级重点企业技术创新团队。
为搭建人才引进平台,海宁积极地推进实施企业研发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09年建设市级研发中心48家,同时,积极引进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等国家级科研机构入驻省级皮革行业创新平台。
海宁突出激励关爱,一直在优化人才创业环境。今年起,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从原来的每年1000万元提高到3000万元,并确保每年人才专项投入不少于地方可用财力的1%。
人才正引领企业转型。天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在“双强争先”活动中发挥党员在科学技术创新中的带头作用,不断突破技术瓶颈,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如天通吉成机器技术有限公司对日本三菱公司圆盘式干燥机技术进行二次开发改进,把这种大多数都用在食品、医药领域的机械,改造成符合中国市场需求、国内领先的污泥干燥设备,2010年实现销售额4000万元。
在海宁,许多非公企业员工最爱去一个地方——党员(职工)活动中心。在那里,他们既可通过学习培训提高工作技能,还可参加文体活动放松身心。
“企业也是一个家、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天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第四党支部党员潘晓东说。2008年,天通公司投资300万元,为6000余名职工建成了集党员活动、厂史陈列、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党员职工活动中心。
“以党的重要思想引导塑造先进的企业文化,并把它渗透到企业的科学管理、品牌塑造、企业形象树立等方面,就能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海宁市委组织部负责人说。
眼下,海宁许多非公企业在职工中开展大讨论活动,提炼出企业价值理念,并通过设计企业标识、厂徽、厂歌等形式,将企业理念转化为职工的价值认同和自觉行动,形成团队精神。同时,推动企业组织“文明岗位、文明班组、文明车间”等企业文明创建活动,倡导文明新风,提升企业形象。
浙江颐佳爱家居用品有限公司是许村镇一家家居用品生产企业。如今,这家规模不大的家纺企业,已建成了包括家居生活馆、党员职工活动中心、党员创业实践服务中心和员工生活中心在内的完整的企业文化建设载体。
在党建文化的引领下,颐佳爱公司形成了爱党爱国爱社会、爱厂爱岗爱客户、爱家爱友爱员工,爱满天下的“十爱”精神。这一深入每个员工心中的企业文化,推动企业由单一面料生产转变为整体布艺家居的品牌化运作,成为集生产、贸易、服务于一体的创新型家纺企业。“文化就是凝聚力,也能成为生产力。”公司董事长曹铎馨说。
不仅仅颐佳爱公司,在宏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每月15日为总经理接待日,公司每季度还编辑厂刊,反映企业各项工作动态和职工的建议呼声;在浙江卡拉扬商务休闲用品有限公司,“积木组合式支部生活法”深受欢迎,综合运用讲学问答、情景模拟等多种教育方式,实现企业党组织建设、企业文化培育的良性互动……如今,用党建浇灌的文化之花正在海宁许多非公企业中夺目绽放。
这是一笔沉甸甸的爱心基金。日前,宏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发起设立了关爱党员职工基金会,首次就募集到104万余元。成立仪式上,基金会向6位生活困难的党员职工发放了首笔慰问金。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党组织的引领,成立基金会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党员和党组织的作用。”宏达高科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国甫说,通过党员和职工捐赠的形式募集资金,共同帮助困难党员、职工,构建和谐企业。
“真有家的温暖。”来自云南的员工欧万会丈夫去世后,独自抚养3个孩子,生活十分拮据。拿着2000元救助款,欧万会感激地说:“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工作,回报这份关爱。”目前,海宁全市已有36家非公企业建立了党员关爱专项基金,共筹资356.4万元,去年向党员职工发放专项关爱资金32.6万元。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党组织活动,创造各种机会让全体员工热情参加,共同享受企业和党建文化成果。”海宁市委组织部负责人说,这激发了企业建立、履行社会责任的长效机制,推动又好又快发展。
设立1500万元冠名基金、每年向市慈善总会捐款50万元以上、成立“关爱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基金”……近年来,浙江卡森实业有限公司投身公益事业热情高涨。截至目前,卡森公司已累计向希望工程、文体事业及其他社会公益事业捐赠6500万元。
浙江鸿翔建设集团公司则以行动书写“社会责任”四个字。汶川地震发生后,鸿翔公司主动请缨,选派精干力量奔赴灾区承担重建任务,公司党委书记樊仕宏任援建总指挥,从搬运材料到夜晚义务巡逻,经常见到他的身影。“面对灾难,我们要勇敢承担起社会责任。这是一个悲惨的灾难现场,更是一个企业赶考社会责任的考场。”正是怀揣着这样一份社会责任,鸿翔集团援建队伍荣立浙江省抗震救灾集体一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