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风衣夹克,内搭的浅蓝色衬衣扎进黑色西裤,一双白色运动鞋。11月3日,记者见到薛战辉时,他还下意识地整了整衣角。
今年55岁的老薛,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种烟“老把式”,也是资深的烟叶烘烤“专家”。一周前,随着最后一批金黄的烟叶出炕,老薛今年的烘烤季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不同的是,烤了30多年烟,今年烤烟时终于敢穿排场衣服了。”老薛说。
变化始自今年8月初,作为郏县烟叶烘烤电代煤项目,老薛所在的薛店镇薛南村对15座老式煤烤房进行了电能改造,烟雾缭绕的烤房变得时髦整洁,烤烟师傅只需设置好烘烤参数,烤房就能自动工作。
而在过去,烟叶烘烤是个苦差事。采摘下来的新鲜烟叶,需要在烤房里烘烤至金黄再出售。整一个完整的过程需7—8天,烤烟师傅要每两个小时添一次新煤、清一次炉渣,昼夜不停。不仅如此,满地的炉渣,呛人的煤烟味,燥热的烤房也让烤烟师傅们叫苦不迭。
烟农们的苦恼也是生态环境部门的心病。在我省农村,零星分布着3.7万多座煤烤房,每年消耗散煤30万吨以上。而这些烤房燃煤直燃直排、污染物低空排放,大气污染物仅二氧化硫一项,年排放量就等于30台30万千瓦燃煤发电机组一年的排放量。
一边是“三散”污染治理热火朝天,一边是农业生产散煤治理严重滞后。如何让煤烤房绿色转型成了当务之急。
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给煤烤房安装上环保设施。然而,全省近四万座烤房星罗棋布,还有不少已年久失修,逐个安装昂贵的环保治理设施,不仅投入大效益小,而且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污染的耗能方式。
2019年年底,我省组织专家经过几个月的分析研判,“电代煤”从众多方案中脱颖而出。
去年8月,全省烟叶烤房“电代煤”工作现场会在许昌市襄城县召开,来自全国39家企业的60座电烤房同台“比武”,一决高下。
同样会聚在这里的,还有来自全国的烟叶烘烤专家们,经过大家研究讨论,全省电能烤房改造建设标准和配套的烘烤作业规程出炉。
标准既定,建设加鞭。今年4月,省污染防治攻坚办印发《全省烟叶烤房电代煤工作三年行动计划》,计划未来3年,在全省新建电烤房5000座、改建煤烤房27903座。其中,改建项目建设资金由烟草部门和财政各承担50%;新建项目建设资金全部由烟草部门承担,农民不花一分钱。
不花钱就能用上电烤房,好消息传来,即将“解放双手”的烟农们却高兴不起来。大家普遍顾虑的是,用电烘烤烟叶,成本会不会比烧煤高?
老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座烤烟房一次能烘烤鲜烟叶7500公斤,用煤约1.2吨,费用大约是1560元;若使用电烤房,大约需要用电1400度,政府补贴后一度电大约0.47元,总费用658元。算下来,电烤房每炕能节省本金902元。不仅如此,电烤房精准稳定的温湿度控制,使烤制的烟叶的成品率和优质品率极大的提升,备受烟草公司青睐,每亩烟叶又能给农民增收400多元。
算完经济账再算生态账。郏县生态环境局负责人李建营说:“在郏县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的1011座电烤房,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约62万吨。由此腾出的环境容量,还可供2—3个新项目落地。”
放眼全省,截至目前,已有10482座新、改建电烤房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预计到今年年底,还将有2006座电烤房落成。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王仲田表示,作为“十四五”时期新开拓的散煤治理主战场,农业生产散煤治理关乎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在共答“双碳”命题大背景下,河南在全省范围内推广烟叶烘烤“电代煤”,可谓农业生产绿色低碳发展的一次有益探索。
不仅于此,眼下,我省的专家们还在盘算着,把烤烟房“闲置”的月份也利用起来,供老乡们烘烤食用菌等农副产品,真正的完成集约、绿色和高效,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再加一把力。(记者 赵一帆)